说到折叠机,相信许多读者们对它的印象不是昂贵、噱头、而是不耐用。Samsung在折叠机领域已经发展最少四年,折叠机在许多技术方面达到能持久耐用的程度吧?
自小编已经使用iPhone,融入苹果产品的生态系统快三年了,真的是时候该换换口味了。小编自发布会当天预购Samsung Galaxy Z Fold4,并在8月26日拿到手机,经过两个月后的体验后,终于有机会把所有的详细体验的及心得报告给各位读者们了。
在浏览本评测之前,小编先建议读者们先阅读之前的简单介绍与开箱文:
设计
先谈谈手机展开后的形态。若要把手机展开时,需动用左右手的拇指展开即可,展开时会带有阻尼感,恰到好处,不会太过费力更无需担心用力过猛让手机出现损伤。展开变成犹如窄边框且轻薄的小平板,机身比例接近正方形,但握持感觉到头重脚轻,尤其在相机模组区域特别的重。
重量相比前代轻了9克,其中主要功臣得归功于内部的去除齿轮,改换成金属版相互连接的线性铰链设计,这铰链设计不仅简化许多许多零件,好在也保留了多重角度悬停功能。另一个是内屏的保护片,从金属改换成同样强度,但柔软的塑料纤维。说到去除了齿轮结构,小编把手机展开 90% 后听到貌似的“浆糊裂开”的轻微声音,虽然感知不大,但长久下来会是否会影响使用这点就有待时间的验证了。

折叠机唯一抛不开的话题——折痕。在小编使用的这一段时间,虽然绝大多时间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在左右屏幕间横向滑动屏幕指尖的确会有明显的凹陷感,但依然没有前代还要明显就是。UTG 材质的内屏粘贴了采用特殊材质的保护膜,在触感上与玻璃非常相似,但很容易留下指纹印和灰尘。
对了,对手写或绘画有需求的消费者,这款手机是支持 S Pen 手写,不过记得选择 S Pen Fold Edition 或 S Pen Pro,因为这两款手写笔带有防止刮损伤 UTG 屏幕的笔尖。
此外,手机初次设置时提醒用户以下有关内屏的重要信息:

将手机折叠,手机两侧贴近时以磁铁贴合起来,内屏屏幕的外侧带有塑料支架,无心担心折叠相撞后会损伤屏幕结构。虽然这款手机重量达到 263 克,厚度达到 15.8mm,别光看这大重量数字,实际上上手不会感到沉重。瘦长的机身,感觉犹如握着一颗小砖块,单手握持确实也不会特别显得吃力,不过放入口袋却显得更有存在感。使用单手操作体验比起上代“遥控器”的比例来说更方便,不过键盘的按键比起一般手机来说还是稍小,使用双手打字会有些许的误触率。

手机边框从去年的磨砂处理改换成亮面处理,视觉上显得高级,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口袋或手掌上容易滑落,遇上几次从约30cm的高度掉落地面,所幸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磕碰,或许是 Armor Aluminum 材质起到更好的抗摔性吧?
好景不长,可惜用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是被什么硬材质刮伤了铰链框,结果掉漆了。🥲
手机内部的铰链结构,隐藏着类似吸尘机的毛刷,手机张开后刷子会把残留在铰链的沙子或灰尘刷到铰链中央,以防止颗粒物进入手机内部损伤铰链结构,不过这款手机没达到主流手机的最少低 IP5X 防尘级别。
然而,除了 Samsung 以外的一家厂商的折叠手机没有的卖点,就是支持IPX8防水级别,前些小编在户外拍摄时遇到毛毛雨,所幸不会因手机进水而损坏,看得出Samsung依旧把品控放在手机设计的优先级别。

在发布会之后的第一时间,配件厂商就推出了许多防护配件。小编个人也是对手机很呵护,防止刮伤。在入手新机后的第一时间就贴上保护膜和手机壳。如果选择带有保护铰链的手机壳,宽度瞬间变成接近普通手机的尺寸,也进一步增加厚度,让小编特别想念裸机般的舒服手感,真的是芭比 Q 了。
因此小编为了同时维持手感和给予手机耐摔,尝试搭配手机壳,再粘贴了多种著名配件厂商的铰链保护膜,但是展开手机后都会容易翘膜。小编看到 Spigen Tough Armor 或 UAG Civilian 的手机壳,支持铰链保护但无法完全保护铰链的角落处,这些考量因素从来不会发生在传统的手机上,因此手感和保护措施就得看消费者自己如何做出取舍了。


结合电源键的侧边指纹按键,小编不得不承认这指纹识别的速度,真的非常迅速!可是小编得提醒,由与侧边指纹最大的劣势:传感器面积不够大,在录制指纹时,千万,千万要完整地录制完整的指纹区域,不然在解锁时会很容易识别失败。
此外,建议到”设定”>“高级功能”>“动作及手势”>“指纹传感器手势”,开启“打开通知面板”,以后就能向下滑动侧边按键以呼出通知面板,单手操作起来就更轻松咯。

影音体验
手机外屏为6.2英寸,120Hz刷新率的 Dynamic AMOLED 2X 显示屏,比例为 23.1:9,解析率为2316×904。
这里提供部分样张,以参考外屏显示 21:9 和 16:9 视频的显示效果:


内屏为 7.6英寸,同样 120Hz 刷新率的 Dynamic AMOLED 2X 显示屏,比例为 10.8:9,解析率为 2176×1812,不过仅有这块屏幕支持 LTPO,官方也提到屏幕刷新率支持1-120 Hz。
以下提供部分样张,以参考外屏显示 21:9、16:9 及 4:3 视频的显示效果:



在屏幕表现,内外屏像素密度分别为 373ppi 和401ppi,小编如果用肉眼仔细看其实是会感知到稍微不细腻,但在大多数使用场景真的感知不强。此外,两者屏幕在色彩表现方面表现非常自然,内外屏的色彩调教也一致。
小编由于不太喜欢默认的颜色显示设定为鲜艳(说真的很刺眼,因人而异),因此在“设定”>“显示”>“屏幕模式”改换成自然,色彩风格和讨喜的问题因人而异。

内外屏显示效果在多数场景或任何角度下屏幕依然容易看得很清晰,没有偏色问题,两者屏幕亮度都支持最高 1000nit,在阳光底下观看屏幕的确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说到支持最高亮度,支持 HDR 应该不意外吧?HDR 高动态范围逐渐成为 Netflix、HBO GO、Disney+ 等众多主流平台的视频规格,在视频显示中不仅让高光和暗部区域显示出准确的亮度,色彩准确、细节也更加丰富。Z Fold4 则支持播放 HDR10+ 规格以外支持显示 10bit 色域,让影视体验进一步提升。其实有更多制作公司更偏向使用 Dolby Vision 格式,如果还能够支持 Dolby Vision 就会更理想。

那内屏的屏下镜头是否真的会影响用户观看体验?按照刚才以上放出的内屏显示样张来看,相信读者们都在寻找屏下镜头的开孔在哪吧?无论在观看视频或玩手游等显示复杂的使用环境,都非常难察觉到它的存在,只不过如果该区域显示单色或文字的话就能看到那颗粒般的镜头开孔了。


这款手机支持可变动态刷新率,系统会自动识别手机是处于预览静态图片、输入文字、观看影片、静止不动等,调节至合适的刷新率,使用内屏再配合 LTPO 技术能进一步达到良好的省电效果。
小编测试了内外屏都支持可自动调节至 24 /30 / 60 / 96 及 120Hz 共 5 档,但据官方提供的参数显示内屏却可以支持调节最低 1Hz 到 120Hz,小编无论怎么测试内屏最低刷新率,系统都“检测”最低24Hz。
此外,熄屏显示时则使用 60Hz 24Hz,其他厂商则可以降至 1Hz,锁屏的壁纸如果使用动态就会使用96Hz,静态壁纸则会使用 120Hz,小编一度怀疑熄屏显示和使用静态壁纸的锁屏,为何需要动用这么高的刷新率?目前小编还无法触发 Samsung 所说的 1Hz 刷新率,希望未来的系统升级能给出答案。
可是小编真的想吐槽内屏,或许是屏幕保护膜的抗反光不高的关系,即使把屏幕亮度调到最高,在阳光或灯光下观看屏幕还是会有明显的灯光反射,再加上折痕处更容易反光,让小编在观看视频时要不断地避开反光。

习惯便用餐便赏剧的用户,这款设备折叠可支持多角度悬停,无需额外安装手机支架就可以把设备半折叠至合适的角度再放在桌上,通过外屏播放视频。
此外,内屏观看视频时将设备半折叠,系统就会自动识别折叠状态,将视屏内容显示在部分区域(此功能因应用适配而异),读者们可以通过图下样张参考:



双扬声器方面,虽然低频表现普通,但人声、中、高频表现清晰,平衡,音质表现确实非常满意,听久了不会容易感到郁闷。由于扬声器开孔的位置相互对称,所以无需担心左右声道外放的位置有误差问题。
顺便一提,这款设备虽支持 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不过小编建议配戴耳机才能完全体验这功能的优势。
系统体验及功能
小编虽然对 Samsung 的 One UI 不陌生了,但系统自带的功能确实非常丰富,犹如百科全书般的多,如果在本次评测里介绍完所有功能,光是系统介绍就要占用一章评测文的内容空间了,碍于篇幅,小编将重点向大家介绍 Z Fold4 的特点及功能。
先介绍“设定”>“显示”的特有功能。
首先是 Android 12L 首发的功能,在使用应用时底下出现的任务栏。用户可从任务栏快速访问应用程序,小编体验从任务栏点按开启应用真的非常迅速!也可以从任务栏长按并拖动应用至屏幕中间或左右区域,即可触发多窗口视图。如果使用手势导航,长按任务栏上的空白区域可隐藏任务栏;长按导航栏即可回复显示任务栏。
不过,任务栏只会在内屏下显示。

如此大的内屏其实优势不只局限于看视频,更是用在刚才提到的多窗口视图,也就是所谓的多应用模式。用户可以自己发出创意打造如何分屏使用多应用,提高效率。

在外屏使用应用时,可以展开屏幕继续在内屏使用,将手机闭合后手机就会锁屏。那如果想回到外屏继续使用且不想锁屏?可以到显示>在外屏上继续使用应用程序,选择需要的应用,小编则是选择设定给所有应用,这么一来小编如果手累,直接把手机折叠后继续使用就行了。
注意,如果使用多应用模式,将手机闭合后就会无视此设定直接锁屏。


OneUI 5.0改进了设定>壁纸和风格的UI和体验,其中最明显的改变主要在定制锁屏这方面。锁屏的时钟插件在旧版本的OneUI要到设定>锁定屏幕>时钟风格更换,现在直接到可以到壁纸和风格,选择左边的锁屏,直接在那里更换时钟风格(包括字型)及调节其大小、壁纸、通知栏显示风格、添加联系信息等。




选择壁纸后,系统会截取壁纸中的颜色定制多种调色,更换系统图标及UI的颜色,以融合手机壁纸的风格,减少视觉违和感,其实这特点是Android 12开始提供的系统级定制功能。
不仅如此,如果开启黑暗模式,图标颜色也会调节到深暗的配色。

小编在一段的时间体验了非常多的应用,依然发现到有部分的应用未针对平板或折叠机的屏幕大小优化,导致显示内容会显示过度拉伸或图标分布不准确,或者观看短视频时画面被裁切的问题等。到“显示”>“全屏应用程序”,能设定指定应用改用开发应用采用的传统 16:9 或 4:3 的显示比例,解决应用体验差的问题,直到应用开发商解决。
再来是介绍高级功能。
高级功能内的实验室里有非常多有用的设定,小编推荐开启这几项功能:
- 所有应用都使用多窗口视图:可以将不适配分屏的应用强制支持分屏
- 滑动可切换至分屏视图:从屏幕左或右上角滑动,将应用视窗缩小。
- 滑动可切换至弹出视图:从屏幕下、左或右双指滑动,转换成分屏模式。
- 立时交互模式:在内屏使用应用时半折叠手机,应用视窗会移至屏幕屏幕上方,屏幕下方则会出现功能按键。




- 应用程序分屏视图:使用支持该功能的应用,在预览联系人的信息、或者在淘宝点选商品时,将应用的下一页直接显示在屏幕的右半段。(犹如华为的平行视界)
其中小编最有兴趣的是立时交互模式,触发此功能后出现呼出通知栏、截图、调节亮度、调节音量及鼠标触碰版等按键,这功能犹如变成笔记本形态。
其实,大多数的应用已经针对折叠状态(Flex Mode)所优化。当中就包括了:
- 在Samsung自带的图库查看图片时,直接在屏幕下方滑动或点选至下一张图片就行了
- 观看YouTube视频时上方显示视频,下方则显示评论或实时聊天
- 进行视频通话时将手机半折叠后放置平面上,通过内屏的屏下镜头录制自己,无需手持设备即可与同事或朋友们聊天
- 使用内屏及后置镜头拍摄场景时,内屏的另一方显示取景屏,另一边显示以拍摄的样张及拍摄按键,以后拍照无需依靠三脚架,也不用担心拍摄时容易摇晃
小编相信还有更多的 Flex Mode 玩法等着大家慢慢发掘,小编就不多介绍了,而且相信未来也会有软件适配这模式。总之,想到什么折叠试试看就对了。


选购 Samsung 手机还有额外的优势,那就是Microsoft 开发的 Link to Windows 功能。当接收到任何来电时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接听通话,手机上的任何通知能直接同步到电脑上,手机上的图片可以直接拖拽到电脑上,将手机上的应用串流到电脑屏幕上,这样一来直接能在电脑做手机能做的事了。
当使用内屏自带的键盘输入文字,由于每个人的手指及手掌大小有所不同,用户可以先调整键盘至适合的按键布局位置及大小,达到舒适的打字体验。

从这段时间的系统体验来看,Samsung 的 One UI 的却是有非常多的功能(小编如果再介绍下去可能会吓跑读者了😅),并且系统定制化非常多样化,支持更换主题、熄屏显示、壁纸、图标、主题颜色等等。
还记得小编在开头有说过本人已经是 3 年的 iPhone 用户了吧?小编也发觉到系统部分的设计和交互体验,确实与 iOS相似,相信会对许多不熟悉 One UI 的前果粉用户们会很容易适应,毕竟体验方面确实很人性化,功能也比较多,只不过 iOS 的应用品质和体验还是要比 Android好就是了。
性能及电池
在谈性能表现之前,小编发现在“设定”>“电池和设备维护”>“电池”>“更多电池设置”>“性能配置文件”中,可以设定“标准”或“低功耗”两种性能调动策略,相信主要是给予用户选择性能或续航优先的设定。小编有尝试使用“低功耗”配置,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性能调动会更加保守,续航表现长了一些,设备也不会容易发热,不过系统体验及反应会稍有缓慢。

搭配Snapdragon 8+ Gen 1 处理器的 Z Fold4 表现如何?小编主要是以默认设定“标准”为基准。它可说是小编体验任何 Samsung 新机手机使用后一个月,最流畅、稳定的设备了,即使搭配120Hz 的刷新率,也几乎非常少遇到掉帧,不过小编建议如果选择导航栏的种类,选着使用 Android 传统的三大金刚按键会比较好,因为导航条的体验还不如 iPhone 来的流畅稳定。
机身温度方面,在许多场景下使用设备目前没遇到过热的问题,没遇过长期握持设备而感到不适的现象,除非在太阳底下长时间使用,机身温度一旦超过 45°C 时屏幕亮度就会开始自动降低及进行限制。
小编顺便附载 GeekBench 5、CPU Throttling Test 和 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 Stress Test 的跑分表现供大家参考:
不过游戏方面,尤其是被众多媒体封号为“次世代跑分软件”的原神,这款设备仍然无法征服最高画质的游戏体验,而且进入游戏之前设备温度升的特别快。
这次的测试实验环境有些许特别,室内温度为 28°C,并且使用 Samsung 自家开发的应用 Game Plugins 的 Game Booster Plus 设定渲染分辨率及读取性能表现,游戏设定中(不是应用内的设定)性能设定为性能优先、将画质 % 调至 100%、最高 FPS 调到最满为设置基础。这款应用也可记录 FPS、CPU/GPU、温度及电池曲线。
小编也采用了 Perf Z 应用,在玩游戏时可以观察目前的FPS、CPU、GPU和机身温度。

从图下显示,(忽略开启游戏加载的前部分)游戏开始约 3-4 分钟能维持 50fps 以上,并且机身温度升的特别快,之后温度从 42°C 开始,手机就开始限制性能,很少机会能在长时间内回到最少 50fps,帧率波动也非常大。
从 reddit 帖文得知,原神在 Z Fold4 的渲染出的总像素点,相比 S22 Ultra 多了 1.8 倍,渲染的像素越多,处理器的运作量就越大,温度自然就上的很快。
因此,小编额外尝试从 Game Booster Plus 的图像质量降低至 60%,以降低渲染游戏画面的解析度再进行测试。进入游戏画面时像素密度相比之前少了许多,CPU 使用率减少了约 40%,但流畅表现好上了许多,绝大多时间维持平均 50fps 左右。小编建议如果以流畅度优先的话还是得去调整画质设定吧。
至于其他游戏方面,如 PUBG: New State,小编分别测试 90fps 优先画质,及最高画质设定的性能表现,温度几乎维持 40°C 以外,帧率线几乎一条直线,无论画质还是流畅优先都体验绝佳!
其实,如果使用内屏玩游戏,由于内屏的屏幕比例接近正方形,实际上游戏画面的视野角度是要小于常规手机,尤其原神、Mobile Legends、王者荣耀等,主要是看有没有针对折叠机而适配。
折叠机配对的大屏幕,搭配4400mAh电池是否能达到长续航的表现?小编先介绍使用场景:
1. 25%时间连接 Wi-Fi、其余为数据连接(5G优先)、蓝牙、GPS 常开、早上起床开始使用浅色模式,直到傍晚 6 点切换至黑暗模式(使用浅色模式时屏幕会比较耗电)、有新通知推送才显示AOD 息屏、连接 Galaxy Watch5 手表、省电设定完全默认、性能配置为“标准”、内外屏相互使用,只用内屏观看视频。上班前观看了约一小时的视频,上班时间时很少时间接触手机使用手机,直到下班后才不断使用手机,结果如下:

2. 30% 时间为 5G 数据网络、其余 70% 为 Wi-Fi、使用 Wi-Fi 期间绝大多时间遇到室内环境的蜂窝信号接收很差,其余设定与以上场景保持一致,使用相机拍摄 22 分钟,结果如下:

经过这一个月的测试,小编或许是过于期待续航表现能和普通的智能手机不分上下,其实这款设备的续航表现确实没带来什么惊喜,但考虑到小编使用时绝大多时间都是处于 5G 网络优先的状态,加上搭配使用了屏幕尺寸较大的内屏,只能说还行吧。
小编也额外独立测试了耗电量,所有成绩都基于第一测试场景,但网络为连接Wi-Fi,仅使用内屏,游戏设定最高画质为测试基准,提供读者们参考:
使用场景 | 消耗电量 |
---|---|
1 小时YouTube 视频播放1080p 60fps | 10% |
1 小时原 | 18% |
PUBG: New State 半小时 | 15% |
8小时待机关闭息屏显示 | 8% |
8 小时待机开启息屏显示 | 15% |
录制 1080P 60fps 视频 1 小时 | 30% |
这款手机是支持 USB-PD 充电协议,无论是苹果售卖的 20W 充电头、或者是笔记本附赠的 Type C 充电座等,都能提供 15W 或者 25W 的有线充电,其中25W 充电速度只限支持 PPS 充电协议的充电头,比如 Samsung 自家售卖,或 ROG Phone 6 附赠的充电器。
速率归速率,搭配 25W 的有线充电,从充电曲线来看前 80% 没任何的降速,能够维持一条直线,虽然能在 30 分钟内充到 48%,但是总耗时 1 小时半才能把电池充满,小编得吐槽电池容量不大也没关系,但这充电速度已经维持 4年没变了(虽然6年前Note7能支持25W,但 S8 系列换回了 15W),再加上自家的 45W 充电速度和 25W 几乎毫无差别,就不能改进一下,给用户机会在一小时内充满电量吗?
充电时间 | 电量 |
---|---|
半小时 | 46% |
1 小时 | 79% |
1 小时 27 分钟 | 100% |

至于无线充电,这次升级到高达 15W 的充电速度。小编暂时没有 Samsung 的 15W 无线充电器以测试速度,有机会会在这里更新数据。
也别忘了它还支持最高 4.5W 的反向无线充电,能供电给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或者Galaxy手表系列(由于小编的手表和耳机续航能坚持到回家,所以很少用到此功能……😅)。

顺便一提,习惯隔夜充电的用户,建议使用 Bixby 日常程序(Routines)设定定时自动开启保护电池,将最大充电量维持在85%,避免过充损害电池,起床前 1 小时自动关闭保护电池,继续充电至100%,读者可以参考以下截图设定此自动化功能,只要是 One UI 4.0 及以上的 Samsung 手机都可以设定。

相机
这次的相机规格,主要分别为 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5000 万像素主镜头,以及 3 倍光学长焦,最高 30 倍数码变焦的 1000万 像素镜头。如果读者们有仔细观察Samsung 智能手机拍摄规格的发展,Yes,这规格确实和在售的 S22 和 S22+ 一致,终于把从 Z Fold2 沿用到 Z Fold3 的相机规格给升级了!
但说真的,按照手机的售价却不搭配 S22 Ultra 的相机规格,不搭载潜望式长焦镜头,再加上不支持拍摄微距样张,小编付了这样的价格却真的说不过去。

拍摄方面,这手机的却带来许多非常实用的功能,支持专业模式、慢动作视频、人像视频、AI一键多拍(在指定时间生成许多各种不同的样张及视频)、导演视角(多镜头同时拍摄影片)、美食、夜景模式等等。

如果要求朋友帮你拍照,或打算用后置镜头自拍或者拍短视频时,担心会被拍得不好?其实使用内屏拍摄时可开启在相机操作界面右上角的“外屏预览”,将取景窗投影到外屏,这样一来就不需担心被猪队友拍出丑照后,上传到社交媒体一夜之间变网红。(额……)

使用内屏拍摄其实还有一个功能,预览视图。利用大内屏的优势,在相机介面开启左上角的“预览视图”,相机操控界面及取景窗就会移到右边,左边则显示刚拍摄的样张,这功能主要是把拍摄出的样张放大显示,无需点按左下角的样张缩图图标,让用户更直接观察样张的表现。

小编测试在白天环境、同一场景下动用三颗镜头和不同焦段拍摄样张,分别为超广角、广角、3 倍变焦、10 倍变焦及 30 倍变焦,三颗摄像头拍摄出的样张中白平衡和色彩上几乎一致。色彩鲜艳度上都处于自然和鲜艳的中间点。
并且,在使用 20 倍数码变焦时,当设备 2-3 秒内没有明显晃动时就会自动启动稳定状态,拍摄完成后经过多帧融合算法以呈现更清晰的样张。





夜景模式一直以来是许多厂商都在为拍摄夜间场景所推出的功能,小编测试了三颗镜头分别拍摄自动优化及夜景模式的样张,从测试来看,Samsung 在夜景模式拍摄的算法上,不是无脑式的把亮度暴力调高(除非是手动设置采用更长久的快门进行拍摄),而是靠多帧合成,去除噪点,把曝光的区域压缩起来,还原色彩及暗部细节等等,只是在特殊的场景下拍摄时灯光有部分区域会发紫。
其实,小编拍摄的所有样张,都靠相机设定默认开启的“场景优化器”,把拍摄出的样张进行后期优化,尤其是夜景样张能优化到接近夜景模式拍摄出的效果,已经是不错了,只不过有些场景能别用夜景模式就别用,不然就拍到比自动优化更难看就不得了。如果还是偏向普通却不喜欢“变魔法”的话可以关闭此功能。
另外,相机主镜头的硬件规格是 5000 万像素,但实际上日常拍摄都会通过像素四合成一结合,形成一个大像素,拍摄的样张也变成 1200 万像素,其实这么做是为了在拍摄样张时提高进光量,也带来更好的画质。
如果想当数毛党的用户,可以在相机 UI 上的样张比例,改换成 4:3 50MP,即可拍出 5000 万像素的样张,只是拍摄时间要额外慢半拍。此外,小编测试拍摄 5000 万像素的样张,再对比四合一的样张,细节差别其实没非常大,只是动态范围的差别几乎是一个等级。非常注重细节的用户建议开启相机界面右下角的“细节增强程序”,开启功能后拍摄完成等待拍摄下一张的时间,需要额外最少 2 秒。
可以比较看以下样张中,包装盒的纹理体现了哪些细节的差异。
奇怪的是,小编观察到如果使用内屏为相机的取景框,发现取景框的分辨率低于拍摄后的样张,感觉违反了消费者普遍上“所见即所得”的期待,多少影响了摄影体验。
另外就是快门延迟,拍摄完成一张照片后要等待将近 0.8 秒,无法快速地拍摄下一张照片,虽然可以通过滑动快门键极速连拍,但谁会在短时间临时改变快拍方式?希望 Samsung 能在系统更新解决这项问题。
录制视频方面,得利于 5000 万像素的主镜头,支持拍摄 8K 24fps 视频格式,拍摄出的细节不只非常多,至少后制裁切空间还是很大的,可代价就是录制 1 分钟就占用了600MB。其他格式就包括 4K、1080p 及 720p,这三个格式都完全兼容所有相机镜头。
很奇怪的是,超广角镜头却不支持录制1080p 60fps 或 4K 60fps,4K 解析度的总像素为 830 万,超广角镜头则是 1200 万像素,不像是硬件上条件不符或是有兼容问题吧?
小编附上在白天及晚上录制4K 30fps的成像表现,供各位参考:
总结
Z Fold4 是针对什么样的消费者?对分屏有需求的用户,比如购买产品要对比两个线上市场售卖的价格;很依赖 Microsoft Office 365 应用,如需要做 Word 文件同时也要靠 Excel 制作图表的上班族;或像小编一样,纯粹想要一个大屏幕的设备,但出门不想额外携带平板,想要可以放入口袋的平板设备等,这些使用场景可以给读者们去参考。

不过纯粹想要机身小巧,口袋占用空间小,但对 Flex Mode 有兴趣、爱自拍且对多工协作需求不高的消费者,小编建议 Z Flip4 比较好。
如果对折叠机的品质有些许顾忌,但有(稍微)爱惜手机的习惯的消费者,小编可以很放心的去说:“去入手吧!”不过说直了一点,无论市场上销售的折叠机,目前没有任何一款是绝对不会没有折痕的,哪怕是用怎样的技术把屏幕平整化,能折的材质始终会留下折痕。如果对折痕有非常大的顾虑的话,或许折叠机不是应该是第一考量。
也许,小编是第一次使用折叠机,也不是说用了像 Z Fold4 般的折叠机就回不去了,毕竟在许多方面,如电池、重量、扬声器等部分功能,为了把折叠机额做出接近常态智能手机轻薄般的设计都被妥协了。
虽然目前有各大厂商都在推出折叠手机,但可惜的是 Huawei 虽有推出不错的折叠机,由于制裁关系,市场影响力大幅度减少,再加上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厂商都愿意在海外市场开售,比如 Honor Magic V、Vivo X Fold,OPPO Find N 及 Xiaomi Mix Fold 2 等这些产品,小编还是希望这些竞品别只限制销售在中国,与 Samsung 在国际市场共同竞争,带给消费者更多、更多元化的选择,也激发Samsung 去努力研发更好的产品。
自Samsung 推出 Z Fold4 以来,相信许多人感觉到针对这一代的升级差距少之又少,除了外屏屏占比变大、相机规格跃进、屏下镜头显示效果提升、重量稍微变轻外,真的没什么重大的突破了,而且价格与前代差别又不大准确来说Z Fold4的诞生,更像是Z Fold3的改良版,或该称为Z Fold3s。
如果有什么期待的话,小编是希望明年可以推出更大尺寸、堆料更猛、更大电池、甚至拥有 S22 Ultra 相机规格的折叠机,哪怕价格比小杯的贵上最少 RM300 块左右,或许这大号版才配上真正的迭代版。
- 市面上唯一具备 IPX8 防水的折叠机
- 小巧也能折叠的“小型平板”
- 内、外屏幕调教表现几乎一致
- 任务栏功能提升多应用效力
- Flex Mode使手机玩法多样化
- 日常性能流畅
- 手机折叠后依旧有大缝隙
- 相机规格逊色于售价更低的 S22 Ultra
- 豪华配套的价格,低配版的开箱体验
- 相比前代没有非常大的迭代感
部分样张中设备所播放的第三方视频来源:
- 【HoloCure】新キャラ ガチャ祭開催!!!新ステージいきます!!!【ホロライブ/宝鐘マリン】- YouTube
- 【#戌神ころね生誕祭2022】凸待ち!!重大告知もあります!!【戌神ころね/ホロライブ】- YouTube
- Netflix (JOJO奇妙冒险:石之海 )
- Disney+(尚气与十环传奇)
- Disney+(奇异博士2:失控多元宇宙)
- Disney+(蜘蛛侠1967)
- Marques Brownlee (@mkbhd) • Instagram
- Channel 8 – meWATCH (哆啦A梦水田版)
- #最終回【SFC】ドラクエ6、ラストまで突っ走る!!!!【ドラゴンクエストⅥ】※ネタバレあり – YouTube
- Disney+ (The Simp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