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O M4 Pro 5G,与 M3 Pro 相隔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推出的更新迭代机型,整体表现如何呢?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在使用近三个星期后的看法。
此外除了产品本身,小编也针对 POCO 的产品布局道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也因此有了这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标题。想知道个中原因?话不多说,走起!
屏幕
M4 Pro 5G 正面配备一块 6.6″ FHD+ 中置挖孔屏幕,最高支持 90Hz 刷新率及 240Hz 触控采样率,还比 M3 Pro 额外支持 DCI-P3 广色域。

有了 DCI-P3 广色域的加持,按数据来说屏幕显示的色彩范围比 M3 Pro 更加丰富,而实际对比的话,M4 Pro 5G 的屏幕的确比 M3 Pro 来得讨喜,同时可视角度及最大亮度方面更有优势。但目前来说小编发现 M4 Pro 5G 的自动亮度准确度仍有些欠缺,往往都会比预期来得更暗,希望日后更新能获得解决。

(Photo by Sharon Pittaway on Unsplash)
虽然和 M3 Pro 一样支持 DynamicSwitch 刷新率技术,可是 M4 Pro 5G 仅有 50Hz/60Hz/90Hz 三档;而 M3 Pro 在 OTA 升级后还能解锁 30Hz 刷新率。
此外,DynamicSwitch 除了在 YouTube 及 Netflix 发挥作用自动调整为 60Hz 刷新率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则停留在 90Hz,即使是在静止的画面也是如此。
当然,对于中度是用来说天玑 810 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有游戏需求的话或许考虑 X 系列的机型会来得更加合适。
尤其早前双十一 POCO X3 Pro 以 RM699 起的价格就能入手,价格相近但性能却有不小的优势。









从上面一系列跑分成绩来看,M4 Pro 5G 对比 M3 Pro 在性能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天玑 810 6nm 的工艺制程理论上功耗更低,这也印证了在续航表现上。
续航和充电
以 PC Mark 测试,同样在屏幕最低亮度及 60Hz 刷新率的设定下,M4 Pro 5G 的续航时间就比 M3 Pro 来得长一个半小时。
而在测试的这段期间,M4 Pro 5G 都能妥妥地使用到第二天下班!但很诡异地屏幕使用时间并没有显示在系统耗电记录里,依据第三方软件记录屏幕使用时间约 8 小时,这里就给大家做个参考。
半小时耗电量测试
应用程序 (30 分钟) | 消耗电量 |
---|---|
原神(最低画质) | 6% |
YouTube (1440P) | 3% (60Hz) 4% (90Hz) |
Netflix | 3% (60Hz) 4% (90Hz) |
*连接 Wi-Fi / 自动亮度 / 音量 50% 设置下测试 |
得益于 33W Mi Turbo Charge 快充技术,M4 Pro 5G 在半个小时内就能恢复超过 50% 的电量,完全充满耗时约 1 小时 10 分钟。虽然和官方的 59 分钟有些许差距,但相比 M3 Pro 算是一项大跃进。
早前在开箱的部分有提到 Xiaomi 65W GaN 充电器能否兼容,根据我的测试,盒装标配的充电器和 65W GaN 充电器都能给 M4 Pro 5G 带来接近 28W 的充电功率并激活 Mi Turbo Charge 快充协议。但经过几次的测试, 65W GaN 充电器充满耗时 1 小时 15 分钟,稍微比标配的充电器来的费时。
拍摄
POCO M4 Pro 5G 后置镜头模组乍看之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配备了微距或景深等“战术镜头”,不过实际上为 50MP 主镜头(f/1.8) + 8MP (f/2.2) 119° 超广角镜头。虽然比 M3 Pro 还少了一颗镜头,但牺牲战术镜头换来使用率更高的超广角镜头,个人认为来得更为实际。

POCO M4 Pro 5G 的主镜头表现不尽理想,且“阴晴不定”。大多数时间即便是户外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整体的画质偏软,且对焦速度也不是非常的迅速。到了室内,主镜头拍摄的画质更是直线下滑,尤其是海底捞照片的样张,字体边缘的细节已严重丢失。
在夜间,虽然整体亮度和色彩饱和度能够借助夜景模式获得提升,但小编发现却有细节丢失严重的现象,一开始以为是手抖导致,但多次以不同角度尝试后仍是如此。
超广角镜头样张
总的来说,M4 Pro 5G 要是用来日常扫码登入商场是足够满足你的需求,但想拍出大片就真的非常考验你的技术了。
MIUI
近年来不少厂商的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加入了深色模式, POCO M4 Pro 5G 搭载的 MIUI 12.5 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开启系统层级的深色模式后,MIUI 就会把自己那一套深色模式逻辑在所有的应用程序依样画葫芦,这就导致了部分应用程序界面出现适配不全,内容无法正常阅读的诡异现象。
虽然说要解决并非难事,只要到 设置 > 显示 > 深色模式 > 更多深色模式设置找到相应的应用程序并且关闭套用系统层级即可,但又衍生了一个问题,在这个界面中的应用程序还不是以字母顺序排列,又无法搜索,要是你安装的应用程序比较多,稍不留神就很容易错过。
我个人的建议未来添加个一键关闭应用程序套用系统层级深色模式的设置,那就会方便许多。
虽然说这只是个小问题,只要设置一次就能解决,但对于刚接触 MIUI 的新手可说是相当麻烦,让这群人士在刚接触 MIUI 没多久就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主流应用程序如 Facebook、Twitter 都已经适配了深色模式,为何不直接启用应用程序本身的深色模式?看似贴心,但如此强加硬套却适配不全,反倒显得画蛇添足。
另一点让小编感到不解的就是 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 通知延迟的问题。网络上有不少解决方案无非如”开自启动”、”省电模式换成无限制”或是”锁定程序”,虽然目前以 Messenger 来说这些方法可行,但手机作为通讯设备,为何还需要针对即时通讯软体做额外的设置?
况且,以 iOS、One UI、LG 及 MIUI 来说(再多的我手中没有),为什么 iOS、One UI 和 LG 不需要额外设置,依然能在收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出通知,唯独 MIUI 需要额外的操作和设置?
结语
几个星期使用下来,POCO M4 Pro 5G 只给我一种感觉——纳闷。
最重要是因为 POCO M4 Pro 5G 和 POCO M3 Pro 5G 两者推出时间相隔不到半年,且在性能和大多数功能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如此频密的“更新迭代”,是否就是市场所需?
若是把 M4 Pro 5G 翻到背面,那占据背面约 1/3 的镜头模组外围设计是否令你感到似曾相识?没错,在去年的 POCO M3 也采用了相近的设计,小编一开始见到真机时甚至浮现“这不应该才是 POCO M3 Pro 才有的设计吗?!?”。
把 POCO M3、M3 Pro 5G 和 M4 Pro 5G 三款机器摆在一起,M3 Pro 俨然像个外人,另外两者则给人同个系列的错觉。(POCO M3 Pro 5G:那我走?)
就如早前在 POCO M3 Pro 5G 小编以“相遇太早”来做标题,而随着 M4 Pro 5G 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观点。或许 M4 Pro 5G 更适合作为 M3 Pro 亮相。
纵观 POCO 的推新频率,小编甚是纳闷为何厂商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优化系统的体验上,反倒不断地把更多机型推出市场,加大了内部软件工程师的工作量,才让前面提到的问题悬而未决,迟迟未能获得正视。

虽然对比其他品牌同价位的竞品, POCO M4 Pro 5G 仍保持着性价比的优势,基本是没有过多的的“外患”,但却面对不少“内忧”。毫不夸张地说再次上演 X3 GT “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除了在充电效率和续航方面占优势,但 M4 Pro 5G 的性能和 M3 Pro 没有明显的差异点,但价格却多了约 RM150,对部分人士来说或许数额不大,但在锱铢必较的低端市场可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你是否愿意为了更好的续航花更多的钱?
此外,M4 Pro 5G 还必须面对 X3 Pro 的竞争。就如前方提到,X3 Pro 优惠期间的价位无疑与售价 RM749 的 M4 Pro 撞个正着。再考虑 5G 在马来西亚的布局尚未明朗(说归说,做又是另一回事了),聪明的消费者会奔向性能还是选择 5G 的“未来感”?

总的来说,这款手机看得出小米急于“推陈出新”,把预算投入在研发和宣传上,却又没有仔细考量市场需求,无法与消费者取得共鸣,最终事倍功半。
何不换个方向,拉长产品迭代的周期,稍花精力专注打磨系统体验?毕竟单是依靠性价比和硬件取得的关注和销量,在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市场是远不足。
要是硬件和系统体验无法取得平衡,久而久之在用户间口耳相传留下了负面的印象,也足以对品牌形成毁灭性的力量。
爱之深,责之切。
- 性价比
- 33W Mi Turbo Charge 加持
- 性能与 M3 Pro 没有明显差异,却又贵上不少
- 拍摄表现低于预期
- 有待优化的 MIUI
售价
POCO M4 Pro 5G 现以 RM 849 的价格发售(4+64);而 6+128 版本则售 RM999。
新加坡方面 4+64 版本售价 SGD299;高配 6+128 版售价 SGD349。